系部设置

英美文化系

日期:2020-05-20

作者:佚名

审核人:

浏览次数:

英美文化系于2005年6月由太阳集团0638原文学文化系分解重组而成,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又能掌握国别和跨文化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国际文化交流、新闻传播、影视媒体、国际政治、国际商务等方面的高级英语专业人才。本系具有以下四大特色:(1)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是培养国别和跨文化研究人才的前提条件;(2)优质的科研和教研,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支撑;(3)科学规划的课程群,这是构建学生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能力的基础条件;(4)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支持,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后盾和基本保障。

一、教研相长、追求卓越的师资队伍

英美文化系于2005年6月由原文学文化系分解重组而成,其前身为文学文化系的英美文化专业方向。

现任系主任:李成团

历任系主任:彭保良、韩锐

教授:欧阳护华、张平功、彭保良、李成团

副教授:韩锐、钟虹、丁少彦、黄群英

讲师:郭岚、胡政敏、史亭玉、王琼

外教:Kate Garbar、Robert Tindol

退休教授:祝丽仪、赵一农

英美文化系拥有一支教学优异、科研创新、梯队科学、学历层次高的优秀师资队伍。本系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外教2人。全系教师均有境外读书、进修、访学经历,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6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0%,参加省部级和校级人才培养计划4人,南粤优秀教师1名、云山杰出学者1名。英美文化系教学团队曾荣获“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称号。本系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教研融合研究,每年均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多篇,多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省级教改项目,本系的广东省科研创新研究团队——“语用文化和身份构建研究”团队,聚焦分析跨文化交际模式和文化传播路径等,引领国内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革新。

1.教师部分科研、教研论文一览

[1]欧阳护华,陈慕侨.“私下拜师”——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土化路径探索.中国外语,2019 ,(6).

[2]胡壮麟、王立非、欧阳护华、杨永林.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建设与发展笔谈.山东外语教学, 2019,(1).

[3]欧阳护华、海路.语言、教育与文化:从交际教学法到教育人类学——太阳集团0638欧阳护华教授访谈录.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6).

[4]Ouyang, Huhua. Dominant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nd diverse teaching conditions: Appropriating CLT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as adanweicommunity

of practice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2012, (2).

[5]Ouyang, Huhua. “Fairclough, Norman”.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dited byCarol A. Chapelle.Wiley Blackwell. 2012.

[6]Zhang Pinggong.Rethinking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China”,China Media Research(Michigan), 2009, 5 (2).

[7]Zhang Pinggong.Orientalism Revisited in the Chinese Context”,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9, 7 (2).

[8]张平功.论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新华文摘》全文发表,2001(3).

[9]张平功.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外国文学研究》,《新华文摘》,2002(6).

[10]张平功.雷蒙.威廉斯的文化阐释,《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2).

[11]张平功.南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

[12]彭保良.销售欢乐与意识形态----解构迪斯尼化的性别,《文化研究》,2010(9).

[13]彭保良.“杂糅”:迪斯尼电影的魅力所在,《电影文学》,2007(10).

[1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中国翻译》,1998(1).

[15]Peng Baoliang.On the Exportation of Software: with the Exemplification of Wolf Warrior (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s, 2020; 8 (3): 100-107.

[16]彭保良.传奇剧《神枪》的民族性之管窥,《学术研究》,2014,(8).

[17]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身体与父权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中西文化研究》,2010,(2).

[18]Li Chengtuan. A socio-cognitive study of common ground construction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discourse. Pragmatics & Society (forthcoming), 2020.

[19]Li Chengtuan, Ran Yongping & Kadar. Self-expert identity construction via

other-identity negation in Chinese televised debating discourse. TEXT & TALK,

2018, (2).

[20]李成团,冉永平. 人际语用学视域下争辩会话中的身份构建研究,外国语,2017, (4).

[21]Li Chengtuan & Ran Yongping. Self-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other-identity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elevised debating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6, (94).

[22]李成团.中日美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关系管理与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2).

[23]李成团,冉永平.他人身份的隐含否定及其人际和谐的语用取向,中国外语, 2012,(5).

[24]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外语教学, 2010,(3).

[25]李成团.诗歌翻译的语用视角:语境补缺和语用充实,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5).

[26]韩锐. Joseph Chan’s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Modern Times,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No. 3, Vol. 7, Sept 2017.

[27]韩锐.Justice and Confucian Harmony,Order and Revolt: Debating the Principles of Eastern & Western Social Thought.Los Angeles: Bridge21 Publications, 2014.

[28]丁少彦.历史叙事中的对话表征: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文化探析学术研究2014,(8).

[29]丁少彦.意义之狂欢:试探讨美国杂志广告中女性身份的复调现象,2010,(9).

[30]史亭玉.从成文法看英国新闻自由的限制,广东社会科学,2011,(6).

[31]赵一农.有标记语码转换的幽默功能,外语学刊,2002,(3).

[32]黄群英.A Corpus-Based Study on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in China’s English Media: The Case of the Verbs ofPublicity.Database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2018,(5).

[33]王琼.文化的正常化与陌生化——《瞬息京华》及其中译本个案分析.太阳集团0638学报,2002,(5).

[34]胡政敏.“成功女性”坠入的陷阱.太阳集团0638学报,2003,(3).

2.教师部分著作一览

[1]李成团.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discourse (book chapter), in Shei C (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is, Routledge, Taylors & Francis Group, 2019.

[2]韩锐(副主编).Pros and Cons: US Campaign Finance Laws,Re-reading America: Changes and Challenges, Reardon’s Publishing, 2004.

[3]韩锐.《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重构》(译著),(香港)商务印书馆,2016.

[4]韩锐.《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中诸问题的阐释》(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平功. Culture and Ideology at an Invented Plac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6]张平功.《中西文化与文学十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7]张平功.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中西文化与文学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8]张平功.《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9]张平功.《文化研究概论》(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0]张平功.《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欧阳护华(总主编).新境界职业英语综合教程.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12]欧阳护华.国际商务英语公文写作(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13]彭保良.《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彭保良 《迪斯尼电影中的‘他者身份’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15]欧阳护华.《单位与公民社会的碰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6]欧阳护华.《太阳集团0638英语专业学生优秀作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7]赵一农.《话语构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3.教师部分课题一览:

[1]张平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南粤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广东省人民政府重大咨询研究课题,2017.

[2]张平功.“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及其中国语境化问题”,国家教育部项目,2008.

[3]张平功.“雷蒙.威廉斯文化理论的建构与实践”,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9.

[4]张平功.“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太阳集团0638“211工程”子项目,2012.

[5]李成团.“中美机构会话中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18-2021.

[6]李成团.“语用文化和身份构建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9-2022.

[7]李成团.“基于PBL的本科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2019.

[8]李成团.“语用顺应视角下视点站位、身份构建与人际礼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0-2014.

[9]李成团.“语用适应视角下隐含否定中身份构建的言语策略及其语用理据”,广东省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0-2014.

[10]李成团.“身份构建与人际礼貌的语用研究”,广东省高等院校特色创新项目规划项目,2012-2015

[11]韩锐.“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广东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2021.

[12]韩锐.“Luck Egalitarianism: Criticisms and Alternatives”,太阳集团0638后期资助项目,2019-2021.

[13]韩锐.《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太阳集团0638教材改编重点项目,2018-2020.

[14]韩锐.“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重构”,太阳集团0638学术精品翻译项目,2015-2017.

[15]韩锐.“平等主义与教育:分配正义理论与应用以及在珠三角发展中的意义”,太阳集团0638校级重点文科基地招标项目,2010-2015.

[16]韩锐.“Moodle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太阳集团0638“创新强校”教改项目, 2018-2020.

4.英美文化系获奖情况

[1]2009年获“太阳集团0638先进集体”称号

[2]2013年获“太阳集团0638先进集体”称号

[3] 2019年英美文化教学团队获“广东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团队”称号

二、科学构架的专业教学课程群

课程方面,多门专业必修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示范课程。目前团队成员正积极打造《跨文化交际》在线开放课程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模块培养”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除此之外,以英美文化为专业核心,本系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打造了22门卫星课程,拥有门类齐全、科学的专业教学框架。

1.省级精品课程

[1]韩锐.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2]张平功.省级精品课程《当代英国概况》

[3]张平功.省级视频精品开放课程《当代英国概况》

[4]张平功.省级示范课程《大众文化研究》(Popular Culture: Form, Theory, Consumer)

[5]彭保良.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电影文化》

[6]郭岚.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当代英国概况》

2.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专业必修课程(3门):

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跨文化交际

专业选修课程(9门):

美国文化、英国文化、英美文学、高级英语、笔译、口译、学术论文写作、外国报刊选读、英语作品赏析等

英美文化方向全院通选课(5门)(课组一):

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文学艺术与哲学:解读西方文化经典、批判性思维等。

英美文化方向选修课程(12门)(课组二):

媒体文化: 大众传媒与社会、传媒学概论与实务、电影文化、广告文化

跨文化交际:全球化、跨文化能力导论、文化研究概论、中西社会心理对比、中国文化、欧洲文化

政治文化: 政治哲学导论、正义理论入门

三、以专业技能竞赛和学术研究竞赛为引领的实践创新

1.专业技能大赛(院赛):

文化系主办赛事:微电影大赛

文化系参与赛事(院赛):英语演讲比赛、笔译大赛、口译大赛。

2.学术研究竞赛(国赛):

[1]英美文化和传播系的老师着力打造一支强的学生队伍,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研究,包括“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文化适应情况调查研究,并据此申请国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申请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模块培养的虚拟仿真试验”。

[3]聚焦媒体话语、新闻传播话语、国际政治话语和国际商务话语等研究,举办文化和传播学术研究论坛和竞赛。

四、学生毕业去向和就业优势

通过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和人文教育,英美文化和传播系的本科生在就业上具有以下优势: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人文知识面广;

2.掌握不同文化语境下流畅得体地与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进行交际,有效实现跨文化语境和交叉文化语境的不同交际目的;

3.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现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

4.掌握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5.具有中西文化对比意识,能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65%就业于媒体、政府、外企、国企、私企、教育等领域,35%继续深造。升学流向一般为国内外知名学府,包括: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西南大学、太阳集团0638、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太阳集团0638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Baidu
sogou